品格與社會情緒學習
此系列文章將簡介CASEL的社會情緒學習三大特色實踐(SEL 3 Signature Practices):歡迎與融入的活動、積極參與的策略、樂觀的總結活動。想先快速概覽「社會情緒技能類別」、「社會情緒學習三大特色實踐」,可見此篇文章: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SEL 的五大核心技能概述與實踐。
此篇文章將介紹三大特色實踐中如何運用「積極參與的策略」以提供學生學習與鍛練社會情緒技能的機會。文末附件是搭配內文策略的工具卡檔案,提供官網註冊會員下載運用。
本篇大綱
積極參與的策略
「積極參與的策略」活動設計範例
積極參與的策略
「積極參與」的目標是協助每個人維持在最適學習(optimal learning)的狀態,這有賴教育者考量群體中每個人的需求,設計出兼具集體學習(互動共學)與個體學習(個人沉澱或預備)的課室歷程,同時鼓勵與引導參與者有意識並持續、深入地練習多樣的社會情緒技能。
根據 《 CASEL 社會情緒學習三大特色實踐 Playbook 》的建議,實現「積極參與」有以下這幾種策略:
- 明確標記「正在學習哪項社會情緒技能」,維持教育者及學習者的學習意識。
要依據社會情緒技能發展引導孩子,教育者本身要先清楚知道:「我要教什麼社會情緒技能給孩子?什麼樣的發展與培養方式適合他們?」而對學習者來說,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練習什麼技能、精進這個技能對自身與他人有什麼意義,都能幫助學習者更投入在技能練習中。三大特色實踐中的所有活動例子,都可以看見明確的技能發展目標與相應的設計。
- 將活動拆解成清楚的步驟(Sequenced)並鷹架先後順序,促進學習可掌握性,帶來成就/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教育者在設計活動時,可以先想好前後順序:「我想要帶學生達到B點,我們會經歷哪些步驟或過程?學生卡在A點,我如何幫助他找到克服挫折的路徑?」循序漸進達成階段性任務,能感覺到自己是做好準備後再踏出下一步,這便是鷹架(scaffolding)的用意,會給予學習者自我效能感而提高投入學習與互動的意願。
- 善用轉換技巧 (transition techniques),運用儀式或程序建立可預測性,營造安全感。
儀式感的關鍵效用在於建立可預測性。當學習者踏入教室,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會有什麼任務或活動,能讓大腦感到安心而放鬆。根據研究,當大腦感到安全,高階認知與思考的部分才能更有效專注地運作。一些平常在教室中做的小事情可能都有起到安心感的作用,例如:習慣性的在開始上課前播放音樂、與彼此打招呼、情緒打卡......。
- 規劃有意義的休息,短暫的消化沉澱能保持學習效率。
積極的參與不等於全程要全速運轉、馬不停蹄地吸收產出。我們大腦可以專注的時間大約5到10分鐘,因此在一段講課後,善用「brain breaks 」(大腦重啟/休息策略)能活化大腦漸趨怠惰的運作。大腦重啟/休息策略執行的幾個要點包含:
- 快速:3-5分鐘就好,並使用計時器,約好時間一到就要恢復作業。
- 有備而來:先準備好相關道具或題目,也可以事先預告讓參與者有期待。
- 臨機應變:可以先準備一個清單,方便按照當下的狀態挑選適合的大腦休息活動。
大腦休息時間也可以發展成一個既定的儀式,讓小孩上課時也可以期待並知道自己有時間放鬆再重新上緊發條。
以下翻譯、整理了一些不同類型的大腦休息活動供讀者參考,讀者們也可以自行靈活變化應用:
- 精心安排與規劃人際互動機會,建立與強化歸屬感
積極的參與過程也包含了一定比例的人際互動設計,這是為了營造學生共同建構(co-construction)學習的關鍵:「歸屬感」。歸屬感與人際互動脫不了關係,正如 《SEL 全方位實踐指南:掌握腦科學的社會情緒學習80+ 》的作者引用教師兼神經科醫師朱蒂.威利斯(Judy Willis)的說法:「當愉快的社會互動融入學習經驗中,青少年會覺得更自在、更享受…,對群體有歸屬感,學生覺得受到重視,開始建立心理韌性。」書中也提到,有互動、交談、協作的學習過程,能活化大腦中高階思考的區域(前額葉皮質)。
上述策略有意識地想要促進自我效能感、歸屬感、安全感、協作等效果,都是營造自主、高效、正向學習氛圍的關鍵。
「積極參與的策略」活動設計範例
以下從《 CASEL 社會情緒學習三大特色實踐 Playbook 》挑選了四種活用積極參與策略的活動設計,供讀者參考。
要提醒讀者的是,以下技能勾選是根據原文本,使用者可以自行評估該活動是否還有操練其他社會情緒技能的機會。
Pass it on
當教育者想要:慢下來用書寫與閱讀,偏靜態的驗收學習效果。
- 熱烈課堂討論後,需要安靜沉澱但依然有人際交流元素的活動。
- 想讓同儕間交流想法,但人際間熟絡度還沒到可以自然配對或口頭交流。
restaurant manager
當教育者想要:用可以簡單分享的題目,讓參與者稍作移動,並在輕快的節奏下有不同的分享對象可以練習人際互動。
- 需要比較快節奏又可以有多種組合的分享交流形式。
- 想讓交流過程能大量練習跟新分享對象接觸、並練習在有限時間內表達與傾聽。
Give one, get one, move on
當教育者想要:提供同儕教學的機會,讓參與者們動態交換學習收獲;用一個活動鷹架參與者練習人際溝通,如:總整自己的想法並精簡分享、交換話語權,專注傾聽他人分享等等。
- 刻意營造一對一的情境,讓比較害羞的人分享難度不會那麼高。
- 循序漸進讓參與者預備與練習口頭分享自己的想法:先書寫,後口頭一次與一人分享,並在最後要能轉述他人的想法。
Card sorts
當教育者想要:在課堂中安插一段小組協作的討論活動,可能是在講課前進行複習或預習、課程內容中間小結,或聽課後交流收穫。
- 讓參與者體驗與練習小組合作,並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或收穫
- 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下,平等討論與分析彼此的想法
參考資料
- CASEL 3 SIGNATURE PRACTICES Playbook
- CASEL’s SEL Framework
- 謝儀霏(譯)(2025)。 《SEL 全方位實踐指南:掌握腦科學的社會情緒學習80+ 》。臺北市:親子天下。(Marilee Sprenger,2020)
- 陳柚均(譯)(2022)。 《品格孩子的核心素養:社會情緒學習的教學日常 》。臺北市:時報文化。(Jeffrey S. Kress& Maurice J. Elias,2020)
-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with Character: How to Integrate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 37 Quick & Easy Brain Breaks for Kids
- Brain breaks for cognitive wellbeing
登入即可下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