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核心價值與凝聚共識

品格學校實踐核心價值: 掌握四關鍵組成,發展行為準則不困難
本篇大綱


為什麼我們需要行為準則
行為準則的四個關鍵組成
行為準則與社會情緒技能的關聯
如何由學生主導建立行為準則



為什麼我們需要行為準則(norms)?


對品格學校來說,依據核心價值設立行為準則,會成為教師與學生理解、鍛鍊品格能力的根據。以發展品格為目的之行為管理(behavioral management),會指出行為是否符合核心價值、學校社群鼓勵且接受的行為有哪些,讓社群成員可以清楚比對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部分還可以再改進,以及下一次該如何表現得更好。《品格—孩子的核心素養:社會情緒學習的教學日常》一書中釐清,紀律的本質不在於獎懲,而是提供指引,讓人學習如何善待彼此。

可以說,行為準則能幫助學校成員落實核心價值,從「知道」到「做得到」,讓人走進校園中時,看得到、聽得見品格的行為和言語。那麼,將核心價值轉換成日常通用的行為準則時,應涵蓋什麼內容呢?以下列出四個關鍵組成元素。

 

 

行為準則的關鍵組成


將核心價值從抽象文字轉化成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言語和行為,關鍵在容易理解並能具體做出來。建立行為準則時,要考量兩個面向:行為定義與適用對象。行為定義包含了核心價值的概念、情境與期望的行為。另外,行為準則也要適用在不同群體,並符合學生各個發展階段。

以下分別簡述行為準則四個關鍵組成元素:

 

(一)師生對核心價值的概念有共同理解


發想行為準則之前,要釐清核心價值概念,並考量學生能否連結生活經驗並掌握核心價值的涵義。
除了參考美德與品格優勢等研究成果中的定義與描述(想認識品格四大領域請見教出聰明且善良的孩子:認識品格四大領域),另一種策略是設計情境活動讓學生親身操作與體驗,從中建構對核心價值的理解。例如:要教導低年級生公平時,讓孩子親手試著重新分配點心;當學生思考要如何讓每個人都能拿到時,便能啟發他們體悟公平的意義。


(二)建立行為定義(behavioral definitions)


如《品格決定孩子未來:品格教育PRIMED六大設計原則》 描述,行為準則來自成員對「什麼是合宜的言行舉止」達成共識。
學校成員可以從學校與生活中不同的情境發想,一起列舉彼此應該如何待人處事,將核心價值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可觀察的行為。

  • 涵蓋學校、生活各種場合與情境
    例如:聽課時、下課時、與寫作業相關、打掃工作、與同學討論時、擔任幹部、玩遊戲時、社團活動、體育比賽等等。
     
  •  在不同情境中,體現核心價值的言語和行為
    什麼行為符合我們相信的核心價值?例如:「尊重」作為學校的核心價值,社群給予的定義是「關懷與正直地對待他人」。從這個定義延伸出具體行為,
    如:積極傾聽別人的發言、有禮貌的說話、愛護向他人借用的物品等等。


發想情境與行為時,可以讓學生表達他們對學習環境的期望,詢問學生希望同學和老師怎麼對待自己,才能幫助他們在學校與班級裡感到安全與自在,使行為準則更貼近學生的需求,並增加他們的認同感與參與感。
 

Character.org 《Eleven Principles Sourcebook 》(暫譯:學校十一原則框架資源書)中,針對核心價值的概念理解與發想行為提供兩個引導方向:演繹與歸納,如下圖所示:

「演繹」的思路是從核心價概念推到有哪些行為。「歸納」是蒐集不同行為期望後再試著整理出對應的品格概念。

 

 

(三)適用不同群體的行為期望


行為定義來自於行為期望:我們希望在人們身上看到什麼樣的行為?對學校社群來說,不同群體是指學生、教師、教職員工、家長等等,可以讓師生、生生、成人之間,依據核心價值,表達對彼此的行為期望。
以下摘錄幾項具體成品的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針對集體票選出來的核心價值「尊重」與「誠實」,為每一個群體列出相對應的行為期望。
此例子中針對具體行為的描述偏簡略,但可參考此格式思考:我們想看到(或聽到)不同群體如何在言語和行為上體現核心價值?

 

 

想行為準則時,以權利和義務去思考在不同角色上有權或應該做到什麼。

 

 

同一項品格優勢,在老師與學生身上的行為表現。

 

 

(四)適齡的描述與指引


各年齡層學生應該都要能理解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貫徹核心價值。因此,針對不同年紀的學生,應貼近他們的發展階段,制定有足夠挑戰性及意義的期望,並提供適合的學習方式。下面以自律在不同年段的發展期待為例子:


針對同一項品格優勢,在不同學齡階段的預期表現。

 

 

行為準則與社會情緒技能的關聯


學校可以思考:習得哪些社會情緒技能(想瞭解更多,請見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SEL 的五大核心技能概述與實踐),有助於品格行為的形成與實踐,讓成員能依循行為準則,學習、應用各式社會技能及情緒技能,在日常人際互動中實踐好品格。
例如:要培養尊重(核心價值)自己與他人的孩子,希望學生在言語和行為上落實關懷與自重(行為期望),而讓學生學習觀點取替增進認知同理(註1)、面對嘲笑或戲弄時的自我情緒調節與表達策略等(社會情緒技能)。

學校可以嘗試根據核心價值,對照行為準則,系統性規劃社會情緒學習。
以下舉例如何將核心價值與相應的行為期望連結到社會情緒技能:

這所中小學針對同一組核心價值,設立在不同學齡階段的行為期望,並且這些行為期望反映了需要鍛鍊的社會情緒技能。
例如:要學會積極傾聽以落實關懷與尊重時,學生需要成人指導在聽別人說話時,應該抓什麼重點,並學習適切地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例子中的行為期望雖然分年段,但不代表只在國小或國中培養,而是可以循序漸進及在數個年齡段重複練習。

 


註1  認知同理(cognitive empathy):
社會情緒技能中的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指出同理(empathy)是了解與尊重他人的重要技能。
同理的途徑包含:認知同理(即:我能理解你為何有這樣的感受)、情緒同理(即:我對你的遭遇感同身受)、與關懷同理(採取適當的行動)。此處提到練習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培養思考與推理層面的認知同理,能幫助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經歷與感受。


 

如何由學生主導建立行為準則

 

  • 讓學生行使發言權與選擇權(voice and choice)
    賦能學生,讓學生可以自主發想、發聲、選擇,是師生建立信賴與互相尊重關係的必要基石。
    發展行為準則時,應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經驗。這個過程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視,並學習認識、傾聽其他人的立場與觀點。
    師生可以一起討論:為什麼我們認為這些行為很必要?如何幫助彼此負起責任遵守這些規範?需要調整規範時,我們如何一起做?
     
  • 鷹架學習歷程,相信孩子學習與蛻變的潛能
    學生的潛能並不受限於固化的發展階段,只要有合適的引導與輔助,便有機會讓學生更多主導、參與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的討論。在班級範圍的操作,可用班級公約的形式制定。
    例如:要建構充滿關懷的班級,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學生討論:關懷是什麼?誰能表現關懷?哪裡看得見關懷?我們在學校、家裡、班上如何展現關懷? 
     
  • 在起點就建立討論的機制與架構,逐步讓孩子熟練自主
    最佳時機是學年初始便有行為準則可以遵照,確立將品格發展作為班級經營與紀律的核心。理想上,可以針對發展行為準則提前安排時間(例如:班會時間)、分次進行(例如:分三次)、明確規劃前中後執行方式與階段目標。設立穩定的對話時間與形式,讓學生在擁有感與安全感充足的環境中,越來越得心應手,更有自信與動力參與班級討論、砥礪彼此的品格發展成長。

 

 

 

 

瞭解更多

在班級中討論的相關策略,可參考知識庫以下文章:

從定義核心價值中帶出實踐品格的行動—Frayer Model的應用

讓每個孩子都被聆聽與看見—圍圈在班級和課堂的應用

透過班級公約創造屬於班級的共同語言

運用班級會議創造正向班級風氣
 

另外,本會不定期為合作學校開設「型塑品格的班級經營策略」及「型塑品格的SEL教學策略」課程,敬請關注本會的公告通知。

 

參考資料

1. 劉慈惠等(譯)(2014)。《就是品格:幫助孩子培育重要美德的有效策略》。臺北市:心理。(Thomas Lickona,2004)
2.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Eleven Principles Sourcebook》(西元2003年出版) 
3. 陳柚均(譯)(2022)。《品格決定孩子的未來:品格教育PRIMED六大設計原則》。臺北市:時報文化。(Marvin W. Berkowitz,2021)
4. 陳柚均(譯)(2022)。《品格孩子的核心素養:社會情緒學習的教學日常》。臺北市:時報文化。(Jeffrey S. Kress& Maurice J. Elias,2020)
5. 劉慈惠等(譯)(2013)。《品學兼優標竿學校:成就卓越的品格教育》。臺北市:心理。(Thomas Lickona& Matthew Davidson,2005)
6. 李琪明(2011)。《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臺北市:心理。
7. 《台灣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民國108年修訂)


 

資源下載

登入即可下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