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相關知識
教出聰明且善良的孩子:認識品格四大領域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提到「品格教育」,多數人會聯想到培養學生品德、道德和倫理等與人為善的人格特質。然而,品格還有其它的面向,例如成就品格和智性品格也是內在人格的重要組成,它們不僅反映一個人追求卓越和真理的潛能,更引導學生在學業表現、個人成長,甚至在未來的職涯發展中成就自我、實現自我。
學校教育的使命遠超出教導學生讀寫算的範圍。當學校能理解並整合道德品格、成就品格、智性品格和公民品格這四個品格領域的概念,並融入到學校生活的各個面向時,就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創造更深遠的影響,也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幫助學生在道德發展、學習能力、個人成就和社會參與各方面取得平衡,促使他們成為具有多重優勢且全面發展的個人。
品格的四個領域
- 道德品格(Moral Character):道德的自己
道德品格塑造學生誠信、關懷、感恩和正直等美德,引導個人建立是非對錯的標準,在面對困境時更傾向於做出正確的抉擇。道德品格也有助理解並尊重他人的觀點和需求,促進人際關係與社會和諧。
- 成就品格(Performance Character):盡力的自己
成就品格強調學生的自律、負責、恆毅力和目標設定等,激發學生盡力而為,在學業與生活中堅持不懈,面對挫折和困難展現出韌性和復原力。培養成就品格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承擔責任,並追求卓越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 智性品格(Intellectual Character):批判性思考的自己
智性品格關注學生的思考模式和學習能力,強調好奇、反思、開放、追求真理、批判性思考等。這些特質幫助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他們不僅提出好問題,還能獨立思考,並且勇於探究未知領域。智性品格培養學生遷移與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應對複雜問題和新的挑戰。
- 公民品格(Civic Character):共好的自己
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和社會參與能力是發展公民品格的核心,這涉及公平、尊重、欣賞多樣性等。公民品格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夠關心社會、尊重法治,分辨社會中的公平與不公平,並擁有投入志願服務的熱情,同時促進學生的民主意識與素養,有助於建立互助、共享的社會。
在理解品格四大領域時,我們需要知道這些領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重疊性。核心價值如公平、誠實或尊重等,可能同時屬於多個領域;例如,公平既是道德品格的一部分,強調個人做出公正的選擇和行為,也屬於公民品格,體現個人在社會和公共領域中促進平等和正義的責任。因此,這四個領域並不是獨立或相互排斥的,而是彼此連結、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出學生品格發展的完整框架。
如何在校園與班級中實踐四個領域的核心價值
從全校性發展品格的角度思考,將品格四大領域融入學校生活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進行:
- 營造以品格為核心的校園文化
學校應在願景和使命中,明確主張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並嘗試平衡或混和不同品格領域的核心價值,融入到學校的課程、活動和日常運作中。
- 建立支持品格發展的校園制度和環境
學校制定清晰的行為準則和紀律政策,明確規範學生在校園內外的行為,並與四個品格領域的核心價值相關聯,例如,鼓勵學生在公共場合發揮公民責任,或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主動與好奇。
- 將品格教育融入教學與課程設計
透過設計道德兩難情境進行討論,讓學生模擬面對道德與倫理問題,並依此進行深度思考和辯論,從而理解道德價值,同時促進智性和公民品格的成長。此外,在各種課程或學習活動中,鼓勵學生設立具挑戰性但可實現的學業或個人目標,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毅力、責任感、批判性思考與探究的智性與成就品格。
- 建立班級中的常規和互動模式
在班級生活中建立互相尊重、誠實守信的行為規範,以及促進同儕間的互動與合作,有助於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踐道德價值,逐步養成正直、關懷他人和負責任的態度。
- 促進社會參與和多元文化理解
組織服務學習課程或透過社會服務、跨文化交流活動,幫助學生與真實世界互動,深入理解並學習尊重不同的群體與文化。這種親身體驗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包容性及跨文化溝通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利他精神,使其感受到自己能有所貢獻,進而引發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熱情。
瞭解更多
品格教育除了能意識到品格有這四個領域外,還需強調社會情緒學習(SEL)技能的發展,包含: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負責任和道德的決策。社會情緒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技能,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培養並體現品格優勢,幫助他們在不同的環境或背景之下皆能有出色的表現。教育者應靈活運用各種策略和工具,幫助學生建立這些核心素養,共同為學生的個人成長、學術成就和社會參與奠定基礎。
參考資料
資源下載
登入即可下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