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與社群關係

運用班級會議創造正向班級風氣

班級會議是教師創造和維持正向學習環境的最強大工具之一。班級會議可以用於多種目的,例如傾聽和了解彼此、分享想法和表達意見、討論班級重要議題和一般事務、共同解決問題等,透過營造尊重和開放的班級互動,讓每個人感受到被包容、被重視和安全與歸屬,培養學生參與以及對班級生活的主人翁意識,建立班級的凝聚力和團結。

班級會議提供一個讓教師與學生共創班級風氣及文化氛圍的平台。透過讓學生表達意見及參與決策的機會 (Voice and Choice),培養學生傾聽、溝通表達、團隊合作等社會技巧,促進班級協作與共識形成、解決問題並推動班級社群的發展。除了教導學生這些技巧外,班級會議還可以支持品格教育計畫。一般對於實施品格教育的一個評論是,學校教導學生不同品格特質的定義,甚至對不同品格特質發展行為準則,但較少提供學生鍛鍊品格和反思的機會。教師其實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將品格實踐帶入班級會議,提供學生反思及分享個人實踐的機會,或透過詢問學生誠實、責任和合作等特質如何與特定情況或當下討論的議題有關,以了解學生的生活以及其品格和行為發展狀況。

學生通常更清楚他們周遭的事務,並能更有效地發現問題,透過賦權給學生,他們能提出更多優秀的想法,同時也培養他們的社會情緒學習(SEL)技能。當討論到班級規範或學習方法等議題時,學生有發言權並得以在課堂中體現,意味著學生知道自己是誰,並得到支持來反思、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觀點、興趣和信念。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覺察自己和他人、傾聽和表達,並進行思維的擴展── 提升釐清問題、提出可能解決方案、執行方案、評估行動成效及改善的能力,這正是班級會議的價值所在。

班級會議的議程步驟

教師可以在學期開始前明確規劃班級會議的目標和議程內容,有助於確保會議的聚焦,同時也保持彈性,讓學生有參與討論的空間。以下步驟提供參考,教師可視情況做調整:

  1. 開場
  2. Check-in入場券
    在正式會議開始前安排Check-in的社群活動,能促進班級的群體感,並在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可運用圍圈方式、進行團隊建立的破冰活動或體驗活動,為接下來的會議進行預備。除了由教師帶領,也可賦權給學生,讓他們來帶領Check-in活動。

    -延伸閱讀:教師可以創造一個安全與平等對話的環境,可參考班級圍圈的模式進行討論。

    ♦Check in設計關鍵要素,參考如下:
    ●Play:以人際互動相關的社群活動為主軸,營造班級的群體感。
    ●Fun:加入有趣的元素,讓學生期待每次的Check in活動。
    ●Learn:讓參與者在玩樂過程的同時獲得新的經驗或發現。
     
  3. 確認班級會議的議題與議程
    列出本次會議的議程,讓學生了解接下來的討論內容和順序,這有助於保持會議的有序進行,並確保每個議題都能得到充分的討論。如出現臨時議題時,教師仍可視情況作調整。

    ♦班級會議的參考議題:
    ●人際互動和行為問題相關:討論班級中的人際互動和行為等相關議題,例如:如何營造友善的班級氛圍、班級規則、解決衝突等議題。
    ●品格與社會情緒學習相關:利用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與教師反思及分享個人在品格與社會情緒學習方面的實踐,設定目標及/或慶賀成長等。
    ●班級事務相關:包括學校及班際活動安排、社區服務及慈善活動、班級行事曆安排等,以促進班級的組織和運作。
    ●學生感興趣及臨時動議:學生主動提出的議題,學校或班級發生的突發狀況或社會現況所延伸出等議題討論。
     
  4. 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及建議
    在班級會議中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和建議,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合作並實現共同的目標。
     
  5. 清楚記錄所給出的建議
    記錄每個人的建議和想法,使用簡潔的語言記錄,在記錄每個建議之後,可以摘要、統整並確認是否正確理解該建議,確保會議內容被準確地記錄下來,有助於後續的討論和決議。
     
  6. 投票前再次閱讀所有建議
    在投票前逐項宣讀所有提議,並確認每個人的理解一致。
     
  7. 最終投票
    紀錄並統計各選項的得票數,然後宣布投票結果,並制定明確的執行時間,例如:班級會議結束後或某時間點開始執行,以確保投票結果得到遵守和執行。
     
  8. 結束會議
    在每一次會議結束時,可行的情況下,以圍圈方式每個人輪流說出讚美、感謝及積極正面的激勵話語來結束會議。
     
  9. 後續評估及持續追蹤
    為確保會議目標的達成和持續追蹤,在執行一段時間後,可透過定期的跟進會議或簡短的回饋機制來進行,以確認會議目標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如果需要調整或進一步改進,可以在未來的班級會議中,把定期回顧先前的決定或改進措施列入討論的議程。

 

教師促進班級會議的成功關鍵
  1. 成為引導者的角色:教師在會議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參與及促進他們的討論,並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意見。
  2. 營造開放和尊重的討論氣氛:教師應該創造開放且尊重的氛圍,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意見,讓他們在分享時能有足夠安全感,以提升分享的意願。
  3. 讓班級會議成為延續性的機制:班級會議最好每週一次,或有必要時召開臨時會議。其延續性有助於促進班級的整體團結和合作精神。透過持續性的班級會議,可以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學習和發展環境,使他們在人際關係和個人成長方面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資源下載

登入即可下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