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與社群關係

讓每個孩子都被聆聽與看見—圍圈在班級和課堂的應用

圍圈的基本原則是創造一個平等的環境,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以及他們的聲音被聆聽與被看見。這種實踐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還能促進交流與建立關係,甚至作為班級事務的討論形式,以培養尊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在團體內形成開放、信任與互助關懷的氛圍。


圍圈的操作步驟

1.    所有參與者圍成一個圓圈,讓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彼此,且中間沒有隔著桌子或其他東西。
2.    開場,說明圍圈的目的。

3.    說明規則以建立圍圈的氛圍與文化,例如:

  • 所有成員(包含教師或帶領者)的角色是平等的,共同參與討論、遵守規則。
  • 真誠、自發地分享。
  • 積極傾聽,給予說話者注意力。
  • 尊重他人的發言,同理、不評價。
  • 利用說話物件(一支權杖或絨毛玩偶)來代表發語權,只有手拿說話物件者可以說話。
  • 成員有保密的義務,分享的內容避免對外散佈。
    規則可視情況調整,後續也可以由所有成員討論出共同期望。

4.    使用提問來開啟一段對話或討論事務,視圍圈的目的提問可以有多種變化,例如:
♦    建立社交連結和關係:學生可以在圍圈中分享個人的感受和經歷,增進相互理解或學習社會情緒技巧,有助提升歸屬感。

  • 今天的心情像什麼顏色?並說明原因。
  • 你最喜歡和家人一起做的事情是什麼?
  • 你曾經歷的挑戰或困難?你如何克服它?

♦    問題解決與決策:讓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和解決過程,嘗試合作和提出解決方案。

  • 發生了什麼事或發現什麼問題?
  • 這個事件或問題對個人或群體帶來什麼影響?
  • 我/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改善這個狀況?

♦    學習和知識分享:學生可以分享他們的見解、觀察或體驗,促進集體學習和知識共享,也是確認學生學習期待與理解的一種策略。

  • 針對今天課程提出一個你學習到的概念以及一個疑問。
  • 你認為水循環重要嗎?請提出你的想法與論點。
  • 明喻和隱喻有什麼不同?你認為作者為什麼要用隱喻的方式敘述?

5. 結尾,進行歸納與統整。

 

運用Think-Pair-Share活動來鷹架學生的學習

有時候學生因為還沒準備好,很難自在地參與圍圈活動,此時可以運用Think-Pair-Share活動為學生的分享做預備。

Think:針對提出的問題,個人先思考要怎麼回答。
Pair:分配學生兩人一組。
Share:進行分享,如果時間充分,可以視情況讓學生換新夥伴,重複練習可以增加他們的熟練度和自信。最後回到大圈進行分享。

 

瞭解更多

圍圈可以在任何適合或需要的時刻進行,不過,如果在一個學期的開始、一週的開始、一天的開始進行,這些起點都特別具有意義,能為學生的學習設立基準與期待,並逐漸形塑班級的互動模式與文化。

圍圈的主題、形式依情境或需求而定,除了將所有人圍成一個大圈,也可以採3~6人成圈進行小組討論,或是以同心圈 (內圈/外圈) 的方式交流分享。

除了班級經營外,圍圈也能應用於學校的跨齡小組,或是建立成人關係、進行校務會議的討論,這些變化反映了各種想要實現的不同目的,並創造一個支持與開放的班級/校園風氣,讓每個學校關係人都能受益。

 

參考資料

Edutopia: Using Circle Practice in the Classroom

資源下載

登入即可下載相關內容